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宁夏:架起中阿合作“技术桥”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5-09-25 作者:转载 浏览量:205

  “我们将用专业化解技术分歧,以真心搭建合作桥梁,在日常协作中增进互信,把中国方案转化为阿曼电网的可靠运行实践。”9月9日,在距离中国直线距离约5000公里的阿曼苏丹国,来自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银川供电公司的马杰和两位同事在开展电网技术支持工作时说。

  当技术合作成为双边交往的生动注脚,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愈发深厚。8月31日,为期4天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在宁夏银川落幕。双方聚焦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重点方向深挖合作潜力,从古老商道上的丝绸瓷器到跨境通途间的算法数据,持续书写更多合作精彩篇章。

  发布500项先进适用成果

  技术“带着需求走、循着市场落”

  2024年12月,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银川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二次运检一班班长马杰和来自宁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朱仔新、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赫嘉楠,成为阿曼电网中方技术支撑团队的成员,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外工作。

  作为阿曼国家电网公司的股东方,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阿曼国家输电公司转型升级需求,抽调各网省公司技术专家驰援阿曼,在新能源转型、新技术运用、管理机制优化和技术标准升级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

  从此,技术不再只是技术,而是成为融通资源、成就共赢的纽带。

  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上,中阿技术转移中心面向阿拉伯国家集中推出500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均为系统解决方案级成果,可快速落地、规模转化、跨区域推广,涵盖绿色农业、生态环保、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材料与现代化工、人工智能与数字信息、清洁能源六大领域,对应阿拉伯国家在粮食安全、荒漠化防治、工业升级、建筑节能、数字经济及能源转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这些成果被纳入中阿技术转移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线上数据库精准匹配、线下示范园区集中孵化、第三方评估机构全程跟踪的方式,确保每项技术“带着需求走、循着市场落”,真正在阿拉伯国家落地转化。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作了《中国智慧农业的研究进展》主旨报告。“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罗锡文对记者说,“我国的实践证明,采用智慧农业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力、投入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我想向阿拉伯国家展示我们的水平,以便将来开展合作。”

  会议期间,宁夏科技厅组织了多轮专场对接和实地考察,为500项成果与阿拉伯国家用户端、资本端搭建“一站式”通道,持续放大中阿博览会技术转移平台功能。

  迎来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十周年

  合作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

  作为中阿博览会的重要板块,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自2015年落户宁夏以来,累计发布1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成签订109项科技合作协议,举办24期国际技术培训班,为阿拉伯国家培养1000多名“种子”技术人才,成为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中阿科技伙伴计划的重要平台。

  这一次,在400余名中外嘉宾的共同见证下,13项合作协议成功签署,为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持续注入新动能、开辟新空间。

  合作项目形成了多领域、多层面的矩阵——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将携手浙江、北京、陕西三地设立分中心,构建起辐射全国的中阿技术协同合作网络;清华大学与阿尔及利亚国立高等人工智能学院将联合共建实验室;宁夏农林科学院将联合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启动荒漠化防治联合实验室;宁夏鑫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埃及开罗投资建设胶原蛋白肽生产线……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创业办公室主任欧萨迈·瑞斯说,“今年适逢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十周年,过去我们合作得很好,将来也会继续努力。”

  十年,中阿技术合作已从“破土萌芽”变为“枝繁叶茂”,这背后是中国合作诚意与阿拉伯伙伴信任的双向奔赴。

  在一期技术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巴勒斯坦学员拉妮娅·萨利赫为新生女儿取名“北京”,只为纪念中国节水技术带来的第一口甘泉。“技术转移的尽头,是人与人的相逢。”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吴立峰感慨良多。

  “未来,宁夏将依托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优势,持续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的技术转移首选地和创新合作示范区,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宁夏方案’。”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陈放说。

分享到: